各国的量子计算机研究成果
www.quantumac.com
2001年IBM公司阿曼顿实验室的科学家已建 构了7位的核磁共振量子计算机。IBM的实验室把原子变为离子,并使用了离子的两个内部自转状态作为一个量子比特。然后使用微波脉冲作为地址。但NMR方法还不能生成15个以上的量子比特。IBM还在开发更有前途的固态器件技术。
NEC于1999年通过使用Josephson连接制造了一个超导单电子盒,从面证明了一个固态量子比特。但由于需要量子比特更长的一致时间,所以用于实际的量子计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2003年2月,NEC与日本的物理和化学研究所合作,成功制造了第一个固态“集成”电路(包含两个连接着电荷的量子比特)。
2000年日本日立公司开发成功一种量子组件---“单个电子晶体管”,可以控制单个电子的运动,具有体积小,功耗低的特点,比目前功耗最小的晶体管低约1000倍。
2004年9月,NTT物性科学基础研究所试制出具有希望成为量子计算机基本组件的“超导磁束量子比特”,在通过微波照射大幅度提高比特控制自由度的同时,组件的工作频率也成功地提高到了原来的10倍-100倍。与其它候选的基本单元相比,超导磁束量子比特具有量子状态容易持续保持,易于集成等优势。但此前由于控制手段的局限,在控制状态下的持续时间非常短。此次则消除了这一局限。这样一来,就有望实现利用多个组件同时处理多项信息的量子纠缠,进而实现构成AND与OXR等基本电路的控制NOT门。此次用于比特控制的是能量比光更低的微波,但仍能很好地控制能量跃迁的幅度,因此也国光控制的应用开辟了道路,即将光通信与此次开发的单元组合起来,如通过光纤网络就可以实现量子计算机间的协作。
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的计算教授Tony Hey使用其自己安装在底板上的4*4 Hadarmard控制非门证明了Grover的研究算法,并解释了16个量子比特如何相当于16个电子。
<<自然>>杂志2004年发表了中国科技大学潘建伟教授等完成的重大研究成果:五粒子纠缠态以及终端开放的量子态隐形传态的试验成功,在国际上首次取得五粒子纠缠态的制备与操纵,在世界上率先实现了五个粒子的量子互动传输。
英国于1993年首先在光纤传输长度为10公里中实现光子相位编码量子译码钥分发。
1997年,美国Los Alamos国家实验室创造了光纤量子密码通讯距离的新纪录,成功地在长达48公里的地下光缆中传送量子密码本。
1999年,瑞典和日本合作,在光纤中成功地进行了40公里长的量子密码通讯实验。日本三菱电机公司2004年11月宣布,研究人员用防盗量子密码技术传送信息成功其传递距离可达87公里,打破了Los Alamos实验室制造的48公里的记录。这家公司说,这一距离为量子密码技术实用化提供了可能,对提高国防和金融通信系统的安全性大有帮助。在量子隐形传态方面,1997年奥地利学者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未知量子态的远距传输,成功地将一个量子态从甲地的极化光子传送到乙地的极化光子上。1998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H.J.Kimble和合作者用光的压缩态,成功地将一束光从一个房间转移到另一个房间,为量子隐形传态跨出了革命性的一步。2000年中国在850纳米的单模光纤中也完成了量子密码通讯示范性实验。
2004年6月3日,马萨诸塞州剑桥的美国BBN科技公司与美国哈佛大学日前合作构筑了一个量子密码网“DARPA量子网络”,并使用光纤成功实现了该网络的相互连接。DARPA量子网络由于采用量子密码生成的密钥对信息进行编解码,即使采用开放式网络通信,也能够确保极高的安全性。这种网络的实现尚属全球首次。
2001年IBM公司阿曼顿实验室的科学家已建 构了7位的核磁共振量子计算机。IBM的实验室把原子变为离子,并使用了离子的两个内部自转状态作为一个量子比特。然后使用微波脉冲作为地址。但NMR方法还不能生成15个以上的量子比特。IBM还在开发更有前途的固态器件技术。
NEC于1999年通过使用Josephson连接制造了一个超导单电子盒,从面证明了一个固态量子比特。但由于需要量子比特更长的一致时间,所以用于实际的量子计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2003年2月,NEC与日本的物理和化学研究所合作,成功制造了第一个固态“集成”电路(包含两个连接着电荷的量子比特)。
2000年日本日立公司开发成功一种量子组件---“单个电子晶体管”,可以控制单个电子的运动,具有体积小,功耗低的特点,比目前功耗最小的晶体管低约1000倍。
2004年9月,NTT物性科学基础研究所试制出具有希望成为量子计算机基本组件的“超导磁束量子比特”,在通过微波照射大幅度提高比特控制自由度的同时,组件的工作频率也成功地提高到了原来的10倍-100倍。与其它候选的基本单元相比,超导磁束量子比特具有量子状态容易持续保持,易于集成等优势。但此前由于控制手段的局限,在控制状态下的持续时间非常短。此次则消除了这一局限。这样一来,就有望实现利用多个组件同时处理多项信息的量子纠缠,进而实现构成AND与OXR等基本电路的控制NOT门。此次用于比特控制的是能量比光更低的微波,但仍能很好地控制能量跃迁的幅度,因此也国光控制的应用开辟了道路,即将光通信与此次开发的单元组合起来,如通过光纤网络就可以实现量子计算机间的协作。
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的计算教授Tony Hey使用其自己安装在底板上的4*4 Hadarmard控制非门证明了Grover的研究算法,并解释了16个量子比特如何相当于16个电子。
<<自然>>杂志2004年发表了中国科技大学潘建伟教授等完成的重大研究成果:五粒子纠缠态以及终端开放的量子态隐形传态的试验成功,在国际上首次取得五粒子纠缠态的制备与操纵,在世界上率先实现了五个粒子的量子互动传输。
英国于1993年首先在光纤传输长度为10公里中实现光子相位编码量子译码钥分发。
1997年,美国Los Alamos国家实验室创造了光纤量子密码通讯距离的新纪录,成功地在长达48公里的地下光缆中传送量子密码本。
1999年,瑞典和日本合作,在光纤中成功地进行了40公里长的量子密码通讯实验。日本三菱电机公司2004年11月宣布,研究人员用防盗量子密码技术传送信息成功其传递距离可达87公里,打破了Los Alamos实验室制造的48公里的记录。这家公司说,这一距离为量子密码技术实用化提供了可能,对提高国防和金融通信系统的安全性大有帮助。在量子隐形传态方面,1997年奥地利学者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未知量子态的远距传输,成功地将一个量子态从甲地的极化光子传送到乙地的极化光子上。1998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H.J.Kimble和合作者用光的压缩态,成功地将一束光从一个房间转移到另一个房间,为量子隐形传态跨出了革命性的一步。2000年中国在850纳米的单模光纤中也完成了量子密码通讯示范性实验。
2004年6月3日,马萨诸塞州剑桥的美国BBN科技公司与美国哈佛大学日前合作构筑了一个量子密码网“DARPA量子网络”,并使用光纤成功实现了该网络的相互连接。DARPA量子网络由于采用量子密码生成的密钥对信息进行编解码,即使采用开放式网络通信,也能够确保极高的安全性。这种网络的实现尚属全球首次。
标签: 量子计算机、研究成果
0 Comments:
发表评论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