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umac.com专注量子及DNA计算机

>>>当Qubit=500时,这数就已超过整个宇宙原子的估算总数!


星期日, 三月 25, 2007

量子力学的诞生

量子力学相对论是近代物理的两大支柱,两者都改变了人们对物质世界的根本认识,并对20世纪的科学技术、生产实践起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相对论以相对时空观取代源于常识的绝对时空观,量子力学则以概率世界取代确定性世界。比起相对论来,量子力学对于变革传统观念也许具有更为深层次的意义。前者还保留了许多传统概念如力、轨道等概念,但后者却把这一切都抛弃了。

1900~1926年是量子力学的酝酿时期,此时的量子力学是半经典半量子的学说,称为旧量子论,开始于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对黑体辐射的研究。黑体辐射是1900年经典物理(牛顿力学、麦克斯韦电动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所无法解决的几个难题之一。旧理论导出的黑体辐射谱会产生发散困难,与实验不符。普朗克于是提出“能量子”概念,认为黑体由大量振子组成,每个振子的能量是振子频率的整数倍,这样导出的黑体辐射谱与实验完全符合。“能量子”是新的概念,它表明微观系统的能量有可能是间隔的、跳跃式的,这与经典物理完全不同,普朗克因此就这样吹响了新的物理征程的号角,这成为近代物理的开端之一。

1905年,爱因斯坦把普朗克的“能量子”概念又向前推进了一步,认为辐射能量本来就是一份一份的,非独振子所致,每一份都有一个物质承担者——光量子,从而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爱因
斯坦本人在几年后又比较成功地把量子论用到固体比热问题中去。1912年,丹麦青年玻尔根据普朗克的量子论、爱因斯坦的光子学说以及卢瑟福的原子行星式结构模型,成功地导出了氢原子光谱线位置所满足的公式,从这以后掀起了研究量子论的热潮。1924年,法国贵族青年德布洛意根据光的波粒二象性理论、相对论及玻尔理论,推断认为一般实物粒子也应具有波动性,提出了物质波的概念,经爱因斯坦褒扬及实验验证,直接导致了1926年奥地利学者薛定谔发明了量子力学的波动方程。与此同时,受玻尔对应原理和并协原理影响的德国青年海森堡提出了与薛定谔波动力学等价但形式不同的矩阵力学,也能成功地解释原子光谱问题。矩阵力学和波动力学统称量子力学,量子力学就这样正式诞生。

量子力学与经典力学对物质的描述有根本区别。量子力学认为“粒子轨道”概念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我们不可能同时确定一个粒子的动量和位置,我们能知道的就是粒子在空间出现的几率。量子
力学用波函数和算符化的力学量取代过去的轨道和速度等概念,将不可对易代数引进了物理。量子力学还第一次把复数引入了进来。过去物理中引入复数只是一个为了方便的技巧,并无实质意义,但在量子力学中,虚数具有基本的物理意义,正如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在70年代所说的:“……这个复相位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它是所有干涉现象的根源,而它的物理意义是隐含难解的……正是由于它隐藏得如此巧妙,人们才没有能更早地建立量子力学。”可见复数第一次在量子力学中产生了不可被替代的物理意义。这个狄拉克在20年代后半期把当时薛定谔的非相对论性波动方程推广到相对论情形,第一次实现了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联姻。狄拉克所建立的方程是描述电子等一大类自旋为半整数的粒子的相对论性波动方程。由于组成现实世界的物质是自旋都为 1/2 的电子、质子和中子,所以狄拉克方程显然特别重要。狄拉克方程能自然地预言电子的自旋为1/2 ,解释氢原子的精细结构,又预言存在正电子。不久,安德森就找到了正电子。狄拉克方程成为量子力学最有名的方程之一。这个狄拉克还将电磁场量子化,从理论上证实了1905年爱因斯坦的光子学说的最重要观点——光是由光子组成的。作为一个体系,量子力学的建立大致在20世纪20年代末完成,此后量子力学就被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了。

量子力学的基础和应用

对于许多人来说,也许量子力学比相对论更为有用。后者一般用于研究基本粒子的产生和相互转化以及大尺度的时空结构,但对于20世纪人类的生产生活,原子层次的世界显得更为重要。30年代,量子力学用于固体物理,建立了凝聚态物理学,又用于分子物理,建立了量子化学。在此之上,材料科学、激光技术、超导物理等学科蓬勃发展,为深刻影响20世纪人们生活方式的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能源技术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在20世纪上半期,量子力学深入到微观世界,发展了原子核结构与动力学理论,提出了关于原子核结构的壳层模型和集体模型,研究了原子核的主要反应如α、β、γ嬗变过程。在天体物理中,必须要用到量子力学。对于那些密度很大的天体,如白矮星、中子星,当核燃料耗尽时,恒星的引力将使它坍缩,高密度天体的的费米温度很高,比恒星实际温度高得多,白矮星的电子气兼并压和中子星的中子兼并压抗衡了引力,此时量
子力学效应对于星体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对于黑洞,其附近的狄拉克真空正负能级会发生交错,因此有些负能粒子将可能通过隧道效应穿透禁区成为正能粒子,飞向远方。黑洞的量子力学效应很有意义,值得研究。尽管量子力学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是由于相对于牛顿力学而言,量子力学与常识的决裂更为彻底,因此对于量子力学的基础仍旧存在着许多争论,正如玻尔所说:“谁不为量子力学震惊,谁就不懂量子力学。”爱因斯坦和玻尔在20世纪上半期关于量子力学是否自恰与完备展开了大讨论,引发了一系列关于量子力学基础的工作,如隐变量理论、贝尔定理、薛定谔猫态实验等,这些工作使得我们看到理解量子力学的艰难。

量子力学的应用,一方面让我们感觉到现实世界丰富多彩的离奇特性,另一方面反过来也促进我们对量子力学基础的理解。20世纪下半期,量子力学在基础和应用研究上又焕发出了青春。对超导本质、真空的卡西米尔效应、分数与整数量子霍尔效应、A-B效应和几何相因子、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和原子激光等的研究,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物理世界的认识,而对这些效应和技术的研究,必将对21世纪的科学进步产生深远意义的影响。

量子力学向纵深发展

量子力学是单粒子的运动理论,在高能情形下,粒子会产生、湮灭,涉及到多粒子,因而需把量子力学发展成为量子场论,第一个用于研究相互作用的量子场论是量子电动力学。量子电动力学研究电子与光子的量子碰撞,它是在三四十年代从研究氢原子的超精细结构-兰姆移动及电子反常磁矩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由费曼等人发展起来的路径积分量子化方法是研究相互作用场量子化的得力工具,运用它,散射矩阵和反应截面的计算成为可能。量子场论是个空框架,必须引入相互作用,才能描述相互作用粒子的产生和转化、研究其本质,这就是规范场论的任务。量子场
论和规范场论是量子力学向纵深发展的结果。量子电动力学具有U(1)群(一种可交换的内部对称群)的定域规范对称性。把带电粒子波函数的定域相位变化一下,同时电磁势作相应的变换,发现为了保持理论具有这种变换的不变性,必须引入带电粒子与电磁场(一种规范场)的耦合项。当时在微观世界,除了电磁力外,还有控制核子聚在一起的强力和控制原子核衰变的弱力,这些相互作用满足怎样的动力学方程,需要有一个第一性原理来解决。1954年,杨振宁和米尔斯把定域规范不变的理论推广到内部对称的不可交换群,引入非阿贝尔规范场。杨-米尔斯的理论决定了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成为理论物理中继相对论罗伦兹变换之后的最重要的变换形式。洛伦兹变换是时空变换,规范变换是内部空间变换,它们分别从外部和内部决定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的形式。六七十年代的工作,包括1964年发现真空对称性自发破缺使规范场得到质量的黑格斯机制,1967年法捷耶夫和波波夫用路径积分量子化方法首次得到正确的规范场量子化方案,1971年特·胡夫特等人证明了规范场理论的可重整性,并提出了一种切实可计算的维数正规化方案,以上工作使得量子规范理论成为成熟的理论。在规范场论和粒子物理实验、基本粒子结构(三代轻子和三代夸克)研究的基础上,六七十年代还提出了特殊的规范场论——弱电统一理论和量子色动力学。由于在1979年找到了传递色(强)力作用的胶子存在的证据,在1984年发现了存在传递弱相互作用的中间玻色子W±和Z0 ,所以我们深信:描述弱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的统一理论是SU(2)×U(1) 规范场模型, 描述强相互作用的理论是SU(3) 规范场模型。这两个模型统称标准模型。物理学家已在1995年找到了它们所预言的最重的夸克(顶夸克)的存在证据,所预言的最后一个基本粒子(τ 子型中微子)也已在2000年找到。特·胡夫特等的工作也被授予199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标准模型取得的一再成功使得它成为目前公认最好的关于物质结构、物质运动和相互
作用的理论。

量子力学和量子场论使得人类对真空的性质也有了更为本质的看法。过去真空被认为是空无一物的,自从狄拉克提出真空是“负能粒子的海洋”之后,真空就被看作是粒子之源了。真空具有许多
效应,如反映真空具有零点能量的卡西米尔效应、真空极化导致氢光谱兰姆移动(氢原子的超精细结构)、激态原子与零点真空作用导致原子自发辐射等。真空作为量子场的基态,具有普适的对称性。

60年代,南部和歌德斯通发现量子场论真空会发生自发对称破缺,70年代玻利亚可夫等发现真空的拓扑结构。目前已能对真空可以进行局域性的操作,真空上升到研究相互作用主体的地位。

总 结

具有整整一百年历史的量子力学对于20世纪的科学技术具有革命性的影响。正是因为其影响深远,所以在这世纪之交,其带给我们的悬而未决的谜也就更多更难。李政道认为20世纪末期存在如下的物理之迷:夸克幽禁、暗物质、对称破缺、真空性质等。此外,解决诸如质量起源、电荷本质、量子引力、基本粒子世代重复之迷等也必将引发新的物理学进展。为了探索物质世界的深刻本质,大统一理论、超对称、超引力、超弦理论等也在发展之中。它们或许就是新的革命的前奏。尽管不知道能否再发生象量子力学诞生那样的革命,但是未来的100年绝对是让物理学家忙碌的100年,而这些新概念、新理论、新技术对未来人类的观念和生活的巨大影响,恐
还不能处于目前我们的掌控之中。

星期六, 三月 10, 2007

NASA帮助建造了量子计算机原型

www.quantumac.com

"二月中旬加拿大公司D-Wave通过网络向公众展示了一个量子计算机原型,在学术界引起了巨大争议,很难想象一家不知名的小公司在没有实力强大的技术团体的帮助下能够走在量子计算机研究前列。现在NASA证实它参与了,事实上,还建造了被用在原型展示中的特殊芯片。根据ITworld的报道,D-Wave设计了量子芯片,然后联系上NASA一起把它建造出来。"

标签: ,


星期五, 三月 09, 2007

科学家测得单原子间磁场转换效应

www.quantumac.com

科学家一直梦想能够将数据存储到最小的元素单元,即单一磁场原子上。德国斯图加特的马普固体物理研究所、哈勒的马普微结构物理研究所与法国CNRS的专家合作,利用光栅隧道扫描显微镜成功地测得了金属表面单一原子之间的磁场转换效应,这将为实现在最小空间的巨量数据存储奠定基础。
  马普研究所的专家借助光栅隧道扫描显微镜,在对金属铜表面的两个相邻的钴原子进行精确测量后,得到自旋磁场转换效应。它开辟了研究量子磁场状态和磁场数据存储物理边界的新方法,同时使物理学家加深了对单一原子间自旋磁场转换效应基本原理的理解,这一转换效应在1950年就从理论上得到阐述,但直到现在才首次被实验得以证明。
  科学家利用了一种称为“Kondo效应”的电子现象,作为研究磁场转换效应的引子,“Kondo效应”产生于在带电子的非磁场固体表面的单原子磁场转换效应过程。实验中,科学家改变了“Kondo共振”,这种共振能拉开铜金属表面两个相邻钴原子的距离,从而使两个钴原子的自旋磁场转换得以确定。科学家在实验中还发现了一种中性磁场状态,在3个原子的自旋磁场转换时,构成一个线性原子链,一个相互关联的混合状态。
  为确定单原子磁场转换效应,科学家使用了光栅隧道扫描电子显微镜,并在摄氏零下267.15度的低温,以及无振动和隔音的环境下进行。有关单原子磁场转换效应的研究成果有助于科学家进一步完善磁存储介质,并为量子计算机的开发做出贡献。

科学家实现6离子“薛定谔猫”态

www.quantumac.com

  美国科学家最近宣布,他们成功让6个铍离子系统实现了自旋方向完全相反的宏观量子叠加态,也就是量子力学理论中的“薛定谔猫”态。
  根据量子力学理论,物质在微观尺度上存在两种完全相反状态并存的奇特状况,这被称为有效的相干叠加态。由大量微观粒子组成的宏观世界是否也遵循量子叠加原理?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为此在1935年提出著名的“薛定谔猫”佯谬。
  “薛定谔猫”佯谬假设了这样一种情况:将一只猫关在装有少量镭和氰化物的密闭容器里。镭的衰变存在几率,如果镭发生衰变,会触发机关打碎装有氰化物的瓶子,猫就会死;如果镭不发生衰变,猫就存活。根据量子力学理论,由于放射性的镭处于衰变和没有衰变两种状态的叠加,猫就理应处于死猫和活猫的叠加状态。这只既死又活的猫就是所谓的“薛定谔猫”。
  显然,既死又活的猫是荒谬的。薛定谔想要借此阐述的物理问题是:宏观世界是否也遵从适用于微观尺度的量子叠加原理。“薛定谔猫”佯谬巧妙地把微观放射源和宏观的猫联系起来,旨在否定宏观世界存在量子叠加态。然而随着量子力学的发展,科学家已先后通过各种方案获得了宏观量子叠加态。此前,科学家最多使4个离子或5个光子达到“薛定谔猫”态。但如何使更多粒子构成的系统达到这种状态并保存更长时间,已成为实验物理学的一大挑战。
  美国国家标准和技术研究所的莱布弗里特等人在最新一期《自然》杂志上称,他们已实现拥有粒子较多而且持续时间最长的“薛定谔猫”态。实验中,研究人员将铍离子每隔若干微米“固定”在电磁场阱中,然后用激光使铍离子冷却到接近绝对零度,并分三步操纵这些离子的运动。为了让尽可能多的粒子在尽可能长的时间里实现“薛定谔猫”态,研究人员一方面提高激光的冷却效率,另一方面使电磁场阱尽可能多地吸收离子振动发出的热量。最终,他们使6个铍离子在50微秒内同时顺时针自旋和逆时针自旋,实现了两种相反量子态的等量叠加纠缠,也就是“薛定谔猫”态。
  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的研究人员也在同期《自然》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在8个离子的系统中实现了“薛定谔猫”态,但维持时间稍短。
  科学家称,“薛定谔猫”态不仅具有理论研究意义,也有实际应用的潜力。比如,多粒子的“薛定谔猫”态系统可以作为未来高容错量子计算机的核心部件,也可以用来制造极其灵敏的传感器以及原子钟、干涉仪等精密测量装备。

标签:


星期四, 三月 08, 2007

1925年11月7日德国人海森伯提出了有关量子力学的数学方案

www.quantumac.com

1925年的今天,德国人海森伯(W·K·Heisenburg)提出了有关量子力学的数学方案。随后,玻恩(Max·Born)和约尔丹(P·Jordan)把海森伯的思想发展成为量子力学的系统理论,即矩阵力学。英国的狄拉克(P·A·M·Dirac)不满足于海森的表达方式。1925年11月7日,他完成了论文《量子力学的基本方程》,使用了一种比矩阵更为方便和普适的数学工具,即法国数学物理学家泊松于1809年为研究行星运动而创造的“泊松括号”,它能用极其简单的形式把古典力学的基本方程表示出来。狄拉克借助于这种工具,应用对应原理,把古典方程改造成为量子力学。两个月后,他写了第二篇论文,用他的方法来处理氢原子。不久,他又发表了《量子代数学》一文,使量子力学成为一个概念上自立和逻辑上一致的理论体系。几乎与此同时,量子力学得到另一种形式的发展。1926年,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E·Schrodinger)连续发表了六篇题为《作为本征值问题的量子化》的论文,大大发展了德布罗意的物质波思想,建立了量子力学的另一种理论形式——波动力学体系。

标签:


量子力学是完备的吗?

www.quantumac.com

  一般说来,量子力学是很难理解的。即使对于大多数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来说,量子力学本质上也是极其深奥的。如何描述量子力学的奇异世界呢?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有一个诀窍,他讲了一个故事,可以让复杂的理论变得易于理解。这个故事就是著名的“薛定谔猫悖论”。故事的主角是一只不走运的猫,它既活着又死了。显然,这是荒谬的!仔细考察这种奇特的矛盾现象,将把我们带入量子力学的神奇世界。

  这个悖论简单地说是这样的:一只猫被放入一个箱子里,箱子的旁边放着一个装着致命的神经性毒气的小药瓶;在原子内部的每一次量子跃迁,都可以放电现象加以证实;或者用一个放射性原子的衰变来触发一个装有毒气的瓶子的开关,那么毒气可以毒死同时放在箱子里的猫。如果无法预测的跃迁以某种方式出现,那么通过放电过程就会释放毒气,使猫立刻死亡。如果跃迁是以其他方式发生的,那么药瓶就会保持密封状态,而幸运的猫就可以活下来。问题是:我们怎样才能看到一只死去或活着的猫呢?

  这一切看上去很简单。我们可能会推测,这个实验里存在一种可以计算的概率(50/50),即在任何特定的时间里,相应的量子跃迁要么出现,要么不会出现;猫要么死亡,要么生存。实验者所要做的一切,就是打开箱子,去发现这个可怜的实验品的命运。

  那么,在这个箱子里的猫究竟是死的还是活的呢?按照以玻尔为代表的哥本哈根学派的解释,放射性原子的衰变可以用波函数来描述。当用波函数描述放射性元素“衰变”或“没有衰变”这两种不同状态的组合时,我们称之为“波的迭加态”。在没有打开箱子时,放射性原子进入了衰变与不衰变的迭加态,这时猫就成了一只处于迭加态的猫,即一只又死又活、半死半活的猫。只有当实验者打开箱子的时候,迭加态突然结束(用数学术语说就是“坍缩”),我们才能知道猫的确定态:死,或者活。这就是说,打开箱子,那只猫究竟是死是活,取决于出现的量子跃迁。但从另一方面说,猫的生或死,在很大程度上将是打开箱子的这一结果。

  哥本哈根学派的几率诠释的优点是:只出现一个结果,这与我们观测到的结果相符合。长期以来物理学家们出于实用主义的考虑,还是接受了哥本哈根学派的诠释。因而,哥本哈根学派的几率诠释在很长一段时间成了“正统的”的解释。但是,这里有一个大问题:它要求波函数突然坍缩。付出的代价是:违反薛定谔方程。所以,那只半死半活的猫总是像噩梦一样纠缠着物理学家们。

  值得指出的是,与爱因斯坦等提出“EPR悖论”的同时,薛定谔提出的“薛定谔猫悖论”,其目的在于反驳哥本哈根学派的解释。但是,薛定谔和爱因斯坦不同意以玻尔为代表的哥本哈根学派提出的正统解释,并不意味着他们反对量子力学。其实,他们都为量子力学的创立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量子问题上,爱因斯坦与玻尔围绕量子力学的本性及其在物理学中的理论地位等问题,展开了一场持续时间最长的大争论。其中,爱因斯坦等人提出的、构成对量子力学最严重挑战的“EPR悖论”,是这场争论的中心,它引起了物理学家和哲学家的极大关注。那么,什么是EPR悖论呢?

  1935年美国《物理评论》的第47、48期上分别发表了两篇题目相同的论文:“物理实在的量子力学描述能否认为是完备的?”在47期上署名的是:爱因斯坦、波多尔斯基和罗森,在48期上署名的是玻尔。 EPR是前三位物理学家姓的头一个字母。EPR悖论是这三位物理学家为论证量子力学的不完备性而提出的一个悖论,又称EPR论证或EPR佯谬。这个悖论涉及到如何理解微观物理实在的问题。

  爱因斯坦等认为,如果一个物理理论对物理实在的描述是完备的,那么物理实在的每个要素都必须在其中有它的对应量,即完备性判据。当我们不对体系进行任何干扰,却能确定地预言某个物理量的值时,必定存在着一个物理实在的要素对应于这个物理量,即实在性判据。他们认为,量子力学不满足于这些判据,所以是不完备的。爱因斯坦等人认为,量子力学蕴涵着EPR悖论,所以不能认为它提供了对物理实在的完备描述。

  面对爱因斯坦等人的反驳,玻尔对EPR实在性判据中关于“不对体系进行任何干扰”的说法提出了异议,认为“测量程序对于问题中的物理量赖以确定的条件有着根本的影响,必须把这些条件看成是可以明确应用‘物理实在’这个词的任何现象中的一个固有要素,所以EPR实验的结论就显得不正确了”。玻尔以测量仪器与客体实在的不可分性为理由,否定了EPR论证的前提———物理实在的认识论判据,从而否定了EPR实验的悖论性质。

  应该说,玻尔的异议及其论证是无可非议。可是,爱因斯坦却不承认玻尔的理论是最后的答案。爱因斯坦认为,尽管哥本哈根学派的解释与经验事实一致,但作为一种完备的理论,应该是决定论的,而不应该是或然的、用概率语言表达的理论。

  从科学史上看,量子力学基本上是沿着玻尔等人的路线发展的,并且取得了重大成就,特别是通过贝尔不等式的检验更加巩固了它的基础。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爱因斯坦等人提出的EPR悖论,实际上激发了量子力学新理论、新学派的形成和发展。

标签:


比特(Qubit)连接为开发世界上功能最强大的计算机铺平了道路

www.quantumac.com

化学学院的Richard Winpenny教授和来自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组成的科研小组,发现了一种新的方法,从而有利于开发出具有实用价值的第一代量子计算机。

一旦开发成功,量子计算机将成为有史以来所生产的功能最强大的一种计算机,某些运算速度比一般的个人计算机快上百万倍。这将有利于对大量数据进行因式分解,因此,对加密信息具有非常重大的作用。

Winpenny教授和科研小组已经对比特环(qubit rings),即量子信息块是如何连接在一起的,进行了首次论证。

这一历经三年科学研究而取得的重大突破,为开发量子门电路提供了可行性——量子门电路是现代计算机中一种更先进的处理器。 Winpenny教授表示:“这些分子的连接不仅让我们更加了解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而且还帮助我们更好地控制它们的相互作用方式,这对我们准备成功地实现量子门电路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在量子计算机的开发领域,启动比结果更重要,而目前我们已经显示出我们具备这方面的能力,并且树立了明确的目标。”

所有的研究成果都将刊登在Angewandte Chemie化学杂志上。文章标题是:通过二元胺和聚合物连接比特环:探索加工磁量子门电路的合成方法。

由英国工程及物理学研究委员会(EPSRC)、英国皇家学会(Royal Society)和欧盟委员会(European Commission)共同资助的这一科研项目,是在与意大利国家物理学学会(Italian National Institute for the Physics of Matter (Modena))和法国国家科研中心(Centre National de la Recherche Scientifique (Grenoble))的合作下完成的。合作的枢纽是欧洲投资成立的“优秀网络”(Network of Excellence)MagmaNet,这是一个刚成立不久的机构,是为促进分子磁学方面的研究而成立的。

标签:


DNA计算机实现自我驱动

www.quantumac.com

以色列科学家利用少量DNA片断和酶类,制造出了一台自我驱动的分子计算机。这台机器是朝着制造生化计算机的方向上迈出的第一步。有朝一日,这种生化计算机可能被用于监控和改善身体状况。
两年前,以色列Rehovot市魏茨曼科学院的计算机学家Ehud Shapiro及其研究小组开发出了能够完成一系列简单运算的DNA计算机。一种特殊的DNA序列,也就是所谓的软件,和一种酶相互作用,逐步切割DNA“输入”序列,并将其转化成一种能够回答简单问题(如一串“a”字符或一串“b”字符中“a”的数量是否为偶数)的“输出”序列。这些仪器的缺点在于,一种酶在每个步骤中都会消耗大量能量。此外,它们每次切割都会损坏DNA软件,使其无法完成后面的运算。
为了制造出能效更高的计算机,Shapiro及其同事尝试引入DNA碎裂时放出的能量。他们发现,早期DNA计算机中的一种酶有时无需消耗任何能量也能对DNA进行处理。他们通过优化软件中的序列及输入DNA分子,可以使这种酶始终如一地发挥作用。
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网络版上介绍了这种最新的模型,其中的DNA软件分子与该酶相连,并可攫取住输入分子。然后,这种酶在特定位点上切割DNA输入分子,通过该过程释放能量。还有一个好处是,这种新型DNA计算机不会破坏DNA软件,使其可用于将来的运算。
帕萨迪纳市加州理工学院的计算机学家Erik Winfree说:“这是项出色的工作。” 他表示,这个简单的系统是理解这种生化计算机运行原理的良好开端。他和Shapiro一致认为,目前的模型不大可能具有实际应用价值。不过Shapiro指出,这项概念性研究及其他进展会促进一流生物计算机的问世,这种计算机能在试管中分解及合成DNA,或者用来诊断疾病、在体内释放药物。

标签:


星期三, 三月 07, 2007

功能强大的DNA计算机

www.quantumac.com



溶液代替电子元件,存储容量大得惊人,一种在试管里工作的计算机很可能将改变我们的生活---
  突破:能和人类玩游戏
  近日,世界首台可玩游戏的互动式DNA计算机面世,这是DNA计算
机研究领域的新突破。这个名为“MAYA”的DNA计算机系统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斯的托贾诺维克和新墨西哥大学斯蒂芬维克研制。“MAYA”用复杂的DNA分子反应进行数据处理并实现具体的游戏程序。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著名计算机专家贝尼桑称:“这一新成果标志着科学家们朝研制功能强大的DNA计算机的梦想又迈出了一步。”
  身世:诞生在九年前
  如果说“MAYA”问世会引起一场计算机革命,其根源就要追溯到
1994年的一个夜晚了。这天午夜,美国南加州大学的计算机专家阿德勒曼在阅读一本名为《基因分子生物学》的书籍时突然意识到,人类的细胞与计算机存储信息的方式非常类似。计算机存储数据以二进制的“0”和“1”两个数字进行数据存储,而生物的DNA则以A、T、C和G四个字母代表的四种核苷酸作为基本结构。这年11月,阿德勒曼在《科学》杂志上公布了他的DNA计算机理论,并成功地运用DNA计算机解决了一个复杂的数学问题,这一成果迅速在国际上产生巨大反响,由此开创了DNA计算机研究的新纪元。此后,全球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研究人员投入到DNA计算机的研究中,并取得许多突破性进展。以色列魏茨曼研究所的科学家在2001年11月研制出一种由DNA分子和酶分子构成的DNA计算机。
  2002年2月,日本奥林巴斯公司与东京大学联合开发出了全球第
一台能够真正投入商业应用的DNA计算机,用于基因的分析。
  解密:在试管里搞计算
  在DNA计算机中,DNA绝大多数都是悬浮于充满液体的试管之中执
行运算的。DNA溶液代替了电子芯片,每个DNA片段本身就是一个微型处理器,它们各自进行计算。与传统电子计算机以“0”和“1”来代表信息不同,在DNA计算机中,信息将以分子代码的形式排列于DNA上,特定的酶可充当“软件”来完成所需的各种信息处理工作。当DNA分子间在某种酶的作用下瞬间完成某种生物化学反应时,可以从一种基因代码变为另一种基因代码。如果将反应前的基因代码作为输入数据,反应后的基因代码就可作为运算结果。
  DNA计算机的贮存容量非常大,1立方分米的DNA溶液可以存储1万
亿亿位二进制的数据,超过目前所有计算机的存储容量,这意味着,即使其一次反应耗费很长时间,单位时间内完成的计算量还是远远超过任何超级电子计算机,而其能量消耗只有普通计算机的十亿分之一。
  当然,DNA计算机还有许多技术问题需要解决。如有时轻微的振
荡就会使DNA断裂,有些DNA会粘在试管壁上,就在计算中丢失了。但这种种不足并没有阻碍DNA计算机的进一步发展,科学家们期望某一天能将微型DNA计算机注入人体,开展杀死病毒、修复正常细胞等工作。也许将来我们的工作和生活都离不开DNA计算机。

标签:


星期二, 三月 06, 2007

宇宙可否接受“超级电脑”

www.quantumac.com

大多科学家都喜欢坚持他们认为是普遍真理的理论,那么,马盖罗为什么会对好几代科学家都认为是正确的相对论———包括光速不变和物质不灭定律提出质疑呢?如果马盖罗是正确的,对物理学会产生什么影响?有位名人说,科学的界限像地平线一样,你越接近它,它就挪得越远。不过,应该再加一句,这种不断的接近是永不会停止的宇宙可否接受“超级电脑”有关超时空转移的科幻故事由来已久,人们对这种技术的兴趣也历久不衰,皆因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中,没有任何东西可快 过光速。对渴望突破三维空间限制的人类来说,“超时空转移”与“时光机器”一样,都遥不可及,但却偏偏是最吸引人的梦想。 2002年8月,澳大利亚科学家提出,光速可能是不恒定的,这一大胆创新的设想,意味着现代物理学最重大的法则之一———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面临着空前的挑战。 无独有偶,2003年3月,英国剑桥大学物理学高级讲师诺昂·马盖罗指出,大爆炸理论和相对论有几个问题没有解决。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华裔物理学家林平奎博士说,“我们现在发明的,只能算是算盘(量子瞬间转移),要制造超级电脑(生物瞬间转移),这条路仍很漫长。” 观测表明宇宙正在加速膨胀 由最优秀的物理学家,包括斯坦福大学著名学者伦纳德·萨斯坎德组成的两个独立小组两年前提出,哈勃太空望远镜的观测结果显示,宇宙正在加速膨胀,这有可能导致弦论的失败。有很多人认为弦论是统一四个主要物理学派的最佳候选理论。 在相继递交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论文中,斯坦福大学萨斯坎德,以及得克萨斯大学的弦论家威利·菲施勒和索尼娅·帕班得出相同的结论:宇宙加速膨胀给弦论带来严重或许是致命的困难。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是有关这一题目的论文的众多资料库之一。 对弦论的质疑来自哈勃太空望远镜的数据。1998年2月,一个天体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的“国际联盟”———高红移超新星搜寻小组公布了一项惊人的发现:对来自遥远超新星光的研究结果证明,宇宙正在加速膨胀得到充分证实,就是说宇宙正在以越来越快的速度膨胀。早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根据红移现象,天文学家认为宇宙边缘天体的退行速度能达到光速的0.6倍甚至更大。 此后,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的哈勃望远镜研究小组多次证实了这项发现。 大爆炸理论难以自圆其说 2003年3月初,英国卫报报道了剑桥大学物理学高级讲师诺昂·马盖罗正在研究大爆炸理论以及这一理论在解释宇宙扩张方面的矛盾说法。诺昂·马盖罗认为,假如光速不是固定不变的,一切就都容易解释了。这可能意味着要动摇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以及另外一些物理学定律。 马盖罗一开始向学术界的朋友们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得到的反应各不相同,有的人很礼貌地装聋作哑,有的人直率地嘲笑他的愚蠢,说他的想法是科学上的异端邪说。可是,七年过去了,越来越多的物理学家不得不承认,他可能有道理。 大爆炸理论和相对论有几个问题没有解决,最直接的是:第一,相距遥远的星系之间相似的概率几乎为零;第二,如果光速是固定不变的,宇宙就不可能扩张得这么远这么快。科学家早就认识到这一点,但迄今为止所有试图解释这些现象的理论都是修正而不是根本替代大爆炸理论。 当有人向他问起这两种理论时,马盖罗耸耸肩膀笑着说:“他们可能是对的,如果他们是对的,我会为他们高兴。”但是,不言而喻的挑战是,他们必须拿出证据。马盖罗指出:“产生这种想法只是顷刻之间的事情,艰苦的工作是用事实证实这种理论。” 宇宙可能不是顷刻产生的 证明在实验室里创立的理论会遇到许多明显的困难。为了证实———或者至少解释这些理论,常常需要整页整页详细而复杂的数学计算。 马盖罗说:“物理恒量是由环境决定的,是由周围物质决定的,而是不预先设定的。没有物质就没有物理学。如果宇宙在物质方面变得越来越稀薄,越来越冷,那就完全有理由认为恒量可能改变了。目前,可变光速理论有两大组成部分:光速受邻近物质影响,它受热量的影响———温度越高,光的能量越大。” 这种光速理论不仅可以纠正大爆炸理论在确定宇宙发展时间表方面的错误,而且还提出了全新的宇宙发展时间表,宇宙的产生不再是顷刻之间的事情,而是一个比较平稳变化的过程,是物质从“无物之海”中形成的过程。 大多科学家都喜欢坚持他们认为是普遍真理的理论,这是可以理解的,那么,马盖罗为什么会对好几代科学家都认为是正确的相对论———包括光速不变和物质不灭定律提出质疑呢? 马盖罗说:“我知道这是物理学的基本理论,但是,数学确实也能说明问题。”他认为也许不久就能有实验证据。他说:“光速每年都有细微的变化,到目前为止,我们还不能测量这种细微的变化。但是,我相信,今后两年,下一代原子钟将能测量这种变化。我们已经注意到支持这一理论的研究。日本科学家已经发现,几十亿年前的类星射电源的速度就比现在快。” 马盖罗说:“重要的是,理论要有可以经得起考验的预见力量。” 深刻影响对宇宙的认识 可变光速的预测具有深远的意义。如果马盖罗是正确的,我们就得重新考虑我们对黑洞的理解。可变光速理论认为,黑洞并不是把物质吸进去,而是因为光速在黑洞的范围内减到零。 马盖罗很可能是正确的,但是,如果最终证明他是错误的,他不会很在意。他说:“重要的是去想不能想的事情,向我们已经掌握的知识挑战。许多科学家不敢提出太激进的设想,因为他们不想拿他们的学术信誉冒险。” 如果马盖罗是正确的,对物理学会产生什么影响?他说:“要记住,距离造成的变化是很小的。相对论和牛顿物理学仍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习。卫星仍然要用牛顿物理学的公式来发射。”只有当传统理论陷入困境的时候,“数学将开始说明,可变光速理论可能会成为一个做出重大修正的物理学理论。” 光速可能是不恒定的 澳大利亚科学家在2002年8月上旬提出,光速可能是不恒定的,这一大胆创新的设想,意味着现代物理学最重大的法则之一———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面临着空前的挑战。由悉尼麦夸里大学物理学家保罗·戴维斯领导的研究小组称,光速在数十亿年的时间里减慢了。果真如此的话,物理学家就必须重新审视他们关于宇宙定律的一些基本理论。 光速可变的理论是基于新南威尔士大学天文学家约翰·韦布收集的数据。他发现来自一个遥远类星体的光线,在经过120亿年到达地球的过程中,吸收了来自星际云的光子,这就提出了一个难题。 戴维斯说,韦布的观察结果说明,放出类星体光的原子结构与人类认识的原子结构略有不同,但这一差异却又是重大的。它惟一的解释只能是电子电荷或光速发生了改变。 为了确定哪个恒量可能是不恒定的,戴维斯的研究小组求助于黑洞理论和其他星系特征。 他们也应用了另一条物理学原理,即热力学第二定律,戴维斯将其概括为“不可能无中生有”。考虑到电子电荷改变就违反了不可违背的热力学第二定律,他们认为惟一的可能是挑战光速的恒定性。 当然还需要更多的类星体光研究来证实韦布的观察结果,继而支持光速可变的设想,戴维斯强调这只代表了相对论的第一个漏洞。而它可能产生的影响也与探索不尽的宇宙一样无法估计。 科学家的“瞬间转移”梦 自5000年前人类发明车轮后,人类就一直在寻找更快地从一个点抵达另一点的旅行方法。有关超时空转移的科幻故事由来已久,人们对这种技术的兴趣也历久不衰。皆因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中,没有任何东西可快过光速,所以人类要实现星际飞行的梦想,就须靠类似瞬间转移的科技。对渴望突破三度空间限制的人类来说,“超时空转移”与“时光机器”一样,都是遥不可及,但却偏偏是最吸引人的梦想。 1993年3月,瞬间转移终于走出科幻小说,变成了理论上的可能。美国物理学家查尔斯·贝尼特和IBM的一个研究小组证实,瞬间转移是可行的,从那以后,科学家利用光子做了大量试验,证明瞬间转移事实上是可行的。 由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华裔物理学家林平奎领导的研究小组,破天荒地用一种名为“量子牵连”的技术,在光学通信系统的一端把一束激光信息“毁灭”,然后在一米外的另一端,将它重新现形。 2002年6月17日,澳大利亚联邦科学部长麦高兰主持记者大会,宣布了这项成果。该小组说,瞬间转移的最终目标,是像电影《星空奇遇记》一样,瞬间把人传送到远方,无需交通工具。 时间旅行仍遥遥无期 林平奎博士负责的这个研究小组共有12名成员,据悉,澳大利亚的科学家在这次实验中,共摧毁了几十亿个光子,然后成功地将其复制出来。这个过程花费的时间只有十亿分之一秒。 国际科技界认为,澳大利亚科学家进行的这项实验为电子和通讯技术实现“革命性进步”拉开了序幕。负责这项实验的林平奎博士也认为,这个实验的最终成功将使各政府机构、银行,以及任何想高速交换信息的各界人士,以“难以置信的高速度”,在绝对保密的情况下实现这一目的。 科学家相信,新一代电脑将可应用“瞬间转移”技术,取代电线和芯片以传输信息,成为“量子电脑”,其效率会比今天的电脑更强更快。研究员金布尔说:“量子信息时代将会降临,虽然不会在5年至10年内发生,但再过100年,这种技术一定会很普遍。”在理论上,这种技术还可传送物件,研究员正在开发“瞬间转移粒子”的技术。粒子就是物质的基本单位。 澳大利亚对进行这样的实验采取了“相当谨慎的态度”。因为虽然这是一项非常诱人的技术,但由于难度太大,所以在此之前,很少有科学家愿意把精力花在这一领域,只在1998年传出过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技术研究所做过类似的实验。林博士认为,同美国开展的类似实验相比,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实验更可靠,结果也“更具有积极意义”。 林博士介绍说,普通人在预测一个足球的运行路线或者飞机在哪里着陆,靠的都是牛顿物理学理论,但在量子世界———一个比原子世界还要小的世界,物理学的一般经验似乎就站不住脚了,你会发现很多奇妙的事情发生,粒子好像可以同时出现在不同的地方。 科学家们下一步研究的重点是,把体积比光子大的实质物体,瞬间传送到远处。林博士说:“原则上我认为可行,但可能是一千年后的事。打个比喻,我们现在发明的,只能算是算盘(量子瞬间转移),要制造超级电脑(生物瞬间转移),这条路仍很漫长。”

标签:


量子计算机的基本元件超导磁束量子位

www.quantumac.com

NTT物性科学基础研究所试制出最有希望成为量子计算机基本元件的“超导磁束量子位”,在通过微波照射大幅度提高比特控制自由度的同时,元件的工作频率也成功地提高到了原来的10倍~100倍。这是该公司2004年9月9日宣布的。
  与其他候选的基本单元相比,超导磁束量子位具有量子状态容易持续保持、易于集成等优势。但此前由于控制手段的局限,在控制状态下的持续时间非常短。此次则消除了这一局限。这样一来,“就有望实现利用多个元件同时处理多项信息的量子纠缠(Quantum Entanglement)、进而实现构成AND与OXR等基本电路的控制NOT门。”(NTT物性研)
  此次用于比特控制的是能量比光更低的微波,但仍能很好地控制能量跃迁的幅度,因此也为光控制的应用开辟了道路。也就是说,将光通信与此次开发的单元组合起来,如通过光纤网络就可以实现量子计算机间的协作。
  通过量子位同时实现多种状态
  量子计算机概括地讲,就是利用“隧道效应”等已知的量子力学效应来实现的超级并行计算机。在传统计算机上需要花费数年进行的计算放在量子计算机上可能只用数ms就能完成。
  在向普通计算机输入数据时,在一个瞬间只能输入16位或32位等2进制的数据段。从位数来看,输入的只能是“0”或者“1”。区分并控制0与1当然只能利用晶体管等元件。

标签:


怪异的量子计算机

www.quantumac.com

所有的计算机里,信息(数据,文本,图象等)都能用任何可以处于两种明确状态的东西来表达,比如开关。在传统的计算机里,这些开关是微小的硅晶体管,每个开关代表一个二进制位,或曰 BIT,开关越多,能表示的数就越大,比如10个开关就能表示0-1023中的任何一个数。现在来看看量子计算机。量子理论解释世界在原子层面是怎样运作的。它的众多不可思议的特性之一是,它允许事物同时处于两种相反的状态,比如原子可以象陀螺一样旋转,你可以想到一个原子要么是顺时针旋转要么是逆时针,但量子理论告诉我们说,如果我们用恰当频率的光脉冲抽打原子,它就会进入“superposition”(叠加态)而同时做顺逆时针的自旋。如果我们把一个原子看成一个开关,顺时针转算关,逆时针算开,那么单个原子就可以同时表示0和1,10个这样的量子位(“Qubits”)就可同时存储0-1023中的所有数字。“superposition”不是这种新计算机所倚赖的唯一魔术,还有“entanglement”(纠缠)。当量子粒子的命运无法解脱地联系在一起时,它们被称为是纠缠在一起的。比如如果一个在顺时针转,那另一个则必定逆时针转。在量子计算机里,这种依赖关系则构成开关间的连接。拜“superposition”和“entanglement”所赐,用一只激光枪射击一列10个自旋原子,就可以同时对全部1024个数字进行运算。但是,计算结束以后,怎么读到结果呢?从一大堆混在一起的问题开始,得到一大堆混在一起的答案,而按照量子理论,又没法一个个地看到这些答案,因为当你试图测量一个量子系统,“superposition ”就会坍塌,其中一个答案随机地跳出来,其他的则被毁掉了。为克服这一障碍,量子计算机利用了量子的第三样怪异,即“interference”(干涉)。“superposition”持有的多项答案——有时被相当夸张地认为是存在于“多宇宙”中的,它们注定相互干扰,有些互相加强,有些互相抵消。用适当的激光脉冲进行整理,“superposition”就坍塌到一个能展示所有并行计算的结果的最终结果。理论上,这就是量子计算机就是这么工作的。实践上则是两个问题——硬件和软件。首先说硬件,量子计算机自然是紧凑的,一个13个原子的分子,用显微镜也看不见,却比Los Alamos国家实验室里占地四分之一英亩的蓝山超型机还要快。不过到目前为止,量子计算机的尺寸记录只是7 个原子,且只能整体存在不到半秒——将将够执行几百个运算步骤。量子计算机未必非要用原子来造,任何可以被折腾到两态的“superposition”的粒子都可以用作量子位,但目前尝试过的所有技术都还相当脆弱。所以按照量子计算机科学家们自己的说法,他们是在给一个不存在的设备写软件。然而软件本身也是棘手的。如果说量子计算机在计算量能力上超越传统计算机,那么它在适应性方面则落后。你没法随便就写出一个天气模型的量子程序,因为量子计算机不允许你检查中间结果,否则就回破坏整个运算。所以即使写个简单的因数分解的量子程序,都是需要点天才的。1994年,贝尔实验室的数学家Peter Shor真的做到了这一点,这就相当令人振奋了。Shor的工作甚至有其潜在的危险性:它可被用来破解目前用于电子通讯加密的密码。目前这些密码依赖的是目前实践上的对大数做因数分解的不可能性——要对一个四百位的数字进行因数分解,最快的传统计算机也要花上亿年的时间。而一个运行Shor程序的量子计算机,这项工作只要片刻工夫。对加密能力的破坏可能是量子计算机的致命应用,但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一种新的基于量子计算的量子加密算法又可以恢复通讯的安全。量子计算机究竟有什么好处呢?其实,也许除了量子计算机——不同于传统的决定性计算机——能够制造真正的随机数以外,并没有什么事情是量子计算机能做而传统计算机做不到的——对后者只要假以时日。量子计算机的优势就在于源自其并行性的速度。

标签:


星期五, 三月 02, 2007

来自D-Wave Systems的Orion量子电脑

www.quantumac.com

加拿大公司D-Wave Systems今天揭开了“全球第一台商用实用型量子计算机”的神秘面纱,展示了这台新型计算机“Orion”如何运行商用程序,及其在解决特定问题上相比传统电子计算机的巨大优势。演示是在美国加州山景城的计算机历史博物馆里进行的,不过量子计算机本身并不在现场,而是在D-Wave公司总部,加拿大温哥华本那比(Burnaby)。在那里,量子计算机被液氮冷冻在5mK(毫开)温度下,也就是-273.145℃,只比绝对温度-273.15℃高0.005℃,比星际空间还要冷。量子计算机依赖的自然是量子机制来加速计算的,而这种机制决定了所有物质和能量的行为表现。人们早就知道,即使能利用量子机制的一些简单特性,所构造的计算机就能远远超出任何超级电子计算机的表现,不过D-Wave表示,他们的“Orion”只是现有电子计算机的补充和增强,并非要取而代之。这也就是说,量子计算机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独立“统治世界”的地步。为了实现量子计算机的商用,D-Wave在基础构造和生产工艺上借鉴了现有半导体产业的成果。“Orion”基于一块硅芯片,包含16个量子位(qubit),可以同时表示0和1两个二元位(电子计算里不是0就是1),而每一个量子位都能模拟其他量子位的值,从而提高计算能力。D-Wave称,这一系统可以在今后加入更多的量子位,计划在今年底达到32个,明年底增至1024个,计算能力则会呈指数级增长。“Orion”的拿手好戏就是需要处理海量复杂数据和变量的问题,比如生命科学、生物测定学、后勤学、变量数据库搜索、计量金融等等科学和商业领域。D-Wave在此之前举了NP空间里最困难的“NP-Complete”问题的例子,这里我们看看另一个。如果使用电子计算机处理药物分子的“薛定谔方程”,那么每增加一个电子,问题难度就要翻一番还多,这就是所谓的指数级爆炸式增长,导致电子计算机最多只能处理含有30个电子的系统,而一个简单的咖啡因分子就有100多个电子,其问题难度是30个电子系统的大约10^50倍,任何超级计算机都无法胜任。量子计算机则简单多了,因为它处理薛定谔方程时的难度增加只是线性的固定速度,因此最原始的量子计算机也要比最快的超级电子计算机(蓝色基因/L)出色得多。一如展示中的情形,D-Wave将通过一个安全的互联网连接提供量子计算机的对外访问和使用,最终开始销售这种系统,不过具体时间和价格问题没有披露。如果您对量子计算的技术信息还有更深入的兴趣,可以参考D-Wave CTO Goerdie Rose的博客:http://dwave.wordpress.com/

标签:


质的飞跃 全球首台商用量子计算机亮相

www.quantumac.com

  加拿大公司D-Wave Systems今天向公众展示了世界上第一台量子计算机。公司官员是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的一家计算机历史博物馆向人们展示量子计算机的,该计算机可以运行当前的商用程序,工作人员还展示了该产品如何解决传统数字计算机无法解决的难题。
  尽管展示是在一个计算机博物馆举行,但是真正的硬件设备仍然放置在Burnaby BC,并且通过液氦冷却在距绝对零度仅0.005度,也就是零下273.145摄氏度下。这个温度比外太空的温度还要低。
  量子计算机主要根据量子法则进行计算,这些法则是一切物质和能量之下的基础,通过它们可以加速计算的运行。据悉,一旦其中的一些简单的法则在计算领域得到充分应用,那么量子计算机的能力将轻而易举地超越任何已知的传统计算机。不过D-Wave公司发言人表示,目前的量子计算机只是传统计算机的一个补充,将大幅增强现有计算设备的能力,而不是彻底取代它们。

  为了实现量子计算机的商用化,D-Wave公司使用了与半导体行业相类似的制作工艺和架构。D-Wave展示的这台量子计算机代号为“Orion”,基于一块包含有16个量子比特(quantum bits或者叫qubits)的硅芯片制造,可以实现二进制数字的运算。D-Wave公司说目前这台量子计算机是可扩展的,通过增加额外的量子可以实现计算能力的大幅提升。公司预计在今年年底增加到32个量子比特,而在2008年集成1024个量子比特。

  D-Wave的量子计算机是一个突破,它将帮助人们解决目前数字计算机无法解决的一些棘手问题。人们将从更多的应用程序和增强的性能中受益。”D-Wave公司的CEO Herb Martin表示。
  量子计算机可以解决诸如“NP-complete”这样的难题。如果用传统计算机来解决这些问题,由于涉及的数据太复杂、变量太多,因此在可行的时间内是无法得到正确结果的。这些计算需求常常出现在生命科学研究、生物化学、物流统筹、参数数据库搜索以及海量金融计算中。举例来说,要模拟一个纳米级的结构,如药物的一个分子,用传统电脑就会遇到很大麻烦。要处理这个分子的薛定谔方程,每增加一个电子,计算量和难度就会翻一番,呈现出指数级增长的爆炸性反应,因此传统计算机只能处理30个电子以下的系统。而实际上一个简单的咖啡因分子就拥有100多个电子,那么处理这个分子的难度将是一个30电子系统的10^50(十的五十次方)倍,即使采用高端的超级计算机也会很慢。
  量子计算机处理薛定谔方程的难度只是线性递增而非指数递增,因此即使是最小的量子计算机,其计算能力也将大大超过当前的超级计算机。
  “在今天一些只能给出模糊答案的应用中,量子计算机可以给出精确的结果,这将催生更多更广阔的的计算机应用。”尽管量子计算机的前景十分广阔,但是D-Wave仍然没有透露这种计算机何时才能上市。要了解更多关于量子计算机的信息,您可以点击这里访问D-Wave创始人之一及该公司CTO Geordie Rose的个人博客
 
http://quantumac.blogspot.com/
Quantumac.COM 量子与DNA计算机